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pimg.tw/momaa/1386152993-3080334783.jpg)
他就是劉國蒼教授,這次六期中階請到他來講課!!!
我很喜歡的的幽默,雖然他很喜歡講基地!!!!!我ㄧ邊聽有點抓狂!!!!
不過還是想好好了解他!!!
以下
打造空間的魔術師-劉國滄:
許多人經過海安路時,都會被兩旁的牆面所吸引,取名為「藍曬圖」的PUB,殘牆塗上藍色,再以白色線條繪出兩層樓高的建築剖面圖,在半頹半傾的牆面上安置有桌、椅和舊皮箱,還有停格的老時鐘,格外醒目。
這座設計師劉國滄的作品,同時是一個開放的pub和展演空間,牆的另一端有個不顯眼的門,曲徑通幽,帶著人走向另一個時空……。
一個出生於1972年的年輕人,也不過是卅出頭的六字頭前段班的大孩子,究竟是什麼神奇的力量,讓他建構出一連串令人激賞與拍案叫絕的作品;許多的疑問,盡在腦中翻騰,很想,儘快解出謎題……。
劉國滄,一個堪稱現今台灣建築界的最受矚目的閃亮之星,從「安平樹屋」竄起、及至海安路「藍曬圖PUB」,到安平漁人碼頭的規劃等,今年九月還代表台灣參加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」;從這些作品中,很自然的可以體會到他對生命與環境的尊重、人文的關懷;不需要太多的言語,更不需要文字的贅訴,那種感動是源自於內心──與環境共存、共榮。
在光影輕洩的氛圍裡,與一頭不羈長髮的劉國滄對談在百年歷史的古屋中,彷彿是相遇在交錯的時空,有點電影蒙太奇的味道,充滿現實與戲劇的交錯感,突然有那麼一點不太真實,彷彿是置身在電影場景的片斷,讓人心情錯亂,懷疑自己到底是掉入哪個時代……。
不知道,他到底是建築師,還是藝術家?姑且稱他是為「建築藝術家」吧!
這樣的創作爆發力,到底需要多久的養成?
學生時代的劉國滄,拍過電影、組過樂團、還曾在劇場中工作。自小就喜歡塗鴉,念雄中的他,曾經想報考美術系,但自忖過不了家中長輩這一關,加上本就喜歡數理,而且也表現極佳,遂放棄這個夢想,考上成大建築系,成為今日的劉國滄。
他說,爺爺是開攝影的、另外也?授小提琴;更厲害的是──聽說,小提琴還是爺爺無師自通的呢!試想,有這樣的超級爺爺的藝術的遺傳,不喜歡藝術,也是件很難的事吧!
從劉國滄身上看不到理想式的口號或高傲,但也不是謙卑,就是一種自然,想做一點事,而且一定要盡力做好它。他說,不管是幾萬元的小案件,還是上億元的規劃,我們都不拒絕,面對的態度都是一致的。但他笑著表示:「只不過有些案子如果接了,按照我們的理想與要求,鐵定要認賠慘重,所以也就不打臉衝胖子,直接當顧問就可以了。」
他頻頻感謝著好運道的一路相隨,還有和自己一起奮鬥激盪的「打開聯合設計工作室」的夥伴;這個年輕的菁英團隊,是來自他的同學、還有學生所組的,總共十來人,大家各司所長,讓他無後顧之憂的去完成每項超級任務。
「安平樹屋」是讓劉國滄聲名大噪的作品。它原是英商德記洋行的倉庫,多年後頹圮毀壞,一棵百年老榕拔地而起、衝破屋頂;台南市政府開放競圖的時候,許多建築師都提議修剪榕樹、將老屋改造成為現代博物館。
然而,劉國滄卻從老榕樹的身上看到了時間的力量。他認為台北、高雄是時代下失速的大城市,台南這個古都卻不一樣,它具有「時間的層次感」;就像電影的蒙太奇一樣,台南讓不同時代的建築並陳,形成一種戲劇般的張力,這種時間張力就是劉國滄想用建築捕捉的。
他只打開樹屋一小部份的屋頂與牆壁,讓光線照進樹屋,並以鋼骨撐起有崩塌危險的部份,接著建造一條通過樹屋後蜿蜒向上的通道與樓梯;這條通道就像是電影的鏡頭,引領遊客由內而外、由下而上,再從高處俯瞰沉睡的樹屋。
打開後的樹屋,既是一個展示自然的博物館,也是一個向天光雲影開放的公園,吸引遊客如織,並讓人讚譽不絕。
參加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」,劉國滄將其展場定名為「時間的海洋‧活著的房子」,他以台灣的「燒王船」與之對應。他在台南找來一艘船、在船體纏滿鐵絲,再放一把火把船燒掉,搬到威尼斯展場中。這艘船失去了形體,卻留下仿其形狀的鐵絲網,引起人們的懷念,營造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氛圍。 劉國滄表示,他希望藉由這個展覽告訴大家:在建築中,實體的物質並非最重要。
劉國滄的創作中常大量運用鐵絲素材,他說,鐵絲是建築中最簡單的固定方式、可塑性高,透過設計讓它由配角晉升為主角,可扭轉大眾對鐵絲、鋼筋、混凝土的刻板印象;經由實體裝置手法的改造及多媒體影像概念的呈現,將廢棄倉庫、殘壁或都市邊緣的違建,轉化成有生命力的場景。
「什麼是好的住宅?」劉國滄認為,可以從建築規劃上與都市環境的融合度高不高,是不是舒適,能否呈現空間美學等幾個面向評估。 他指出,台灣的建築物很少思考與周遭環境的關係,內部格局的設計,也流於刻板化,尤其建蔽率、容積率用到滿的作法,讓空間的舒適感幾乎完全喪失。
每間房子居住的成員不同,需求不同,「住宅不應該都是同一樣子」,劉國滄表示,建築應該回歸建築,不要一味視為商品,台灣業界應有所省思。
劉國滄不曾出國留學,卻發展出一套積極與台灣本土對話、迥異於其他建築師的建築觀;最重要的是,他尊重生命的軌跡。在劉國滄的建築作品裡,處處可見時間遊走的留痕,不同年代的時間痕跡在同一個空間裡相遇、衝突或妥協,形成一種戲劇張力,卻是和平共存的。
這樣的尊重,應是每個人對事、物、人都不能欠缺的吧!衷心期待,這樣的出發點,可以「傳染」下去,讓孕育我們的這塊美麗土地,能重現它令人驕傲的光芒,讓每個人發現,原來我們週遭處處都有驚喜哦!
這就是藍晒圖,相信很多人在海安路會看見!!!!
以上為安平樹屋!!!